濕
shīㄕ- 拼音shī
- 注音ㄕ
- 部首氵
- 總筆畫17畫
- 部外筆畫14畫
- 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
- 筆順編碼44125115545544444
- 筆順順序點/點/提/豎/橫折/橫/橫/撇折/撇折/點/撇折/撇折/點/點/點/點/點
- 統(tǒng)一碼基本區(qū) U+6FD5
- 五筆ijxo
- 倉頡eavf
- 鄭碼vkzu
- 四角36133
- 異體字溼 漯 濕
“濕”字的意思
見“濕”。
“濕”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濕
shī ㄕ
同“溼”?!队衿俊罚骸皾瘛保皽帷?。《説文》作“溼”,漢隸多作“濕”,后來通用無別。《易乾》:“水流濕,火就燥?!笨追f達疏:“水流於地,先就濕處。”唐杜甫《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濕濕〕牲畜耳朵搖動貌。《集韻緝韻》:“濕,濕濕,牛呞動耳皃?!薄对娦⊙艧o羊》:“爾牛來思,其耳濕濕?!泵珎鳎骸皡诙鴦悠涠瑵駶袢??!崩藵_合貌?!段倪x木華〈海賦〉》:“驚浪雷奔,駭水迸集,開合解會,瀼瀼濕濕?!睆堛|注:“瀼瀼濕濕,開合貌?!?p>其它字義● 濕
tà ㄊㄚˋ
古水名。古代黃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在今山東省境內(nèi)。后作“漯”?!墩h文水部》:“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桑欽云:出平原高唐。”鈕樹玉校録:“《玉篇》作‘漯’。”《廣韻合韻》:“漯,水名,在平原。濕,漯同?!薄独m(xù)漢書郡國志四》:“平原郡,九城:……高唐,濕水出?!眳⒁姟颁稹?。 〔濕陰〕漢侯國名?!都嵑享崱罚骸皾瘢瑵耜?,漢侯國名?!卑矗骸稘h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濕陰定侯昆邪,以匈奴昆邪王將衆(zhòng)十萬降侯,萬戶”唐顔師古注:“濕,音吐合反?!惫诺孛T谏綎|省濟南市北。《續(xù)漢書郡國志四》:“平原郡。九城:……濕陰。”其它字義
● 濕
xí ㄒㄧˊ
同“隰”。低濕的地方?!都嵕冺崱罚骸摆簦墩h文》:‘阪下溼也。’或作濕。” 同“隰”。古人名用字?!都嵦崱罚骸摆簦I。人名?!洞呵飩鳌酚泄于??;驈乃!薄斗Y梁傳襄公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濕?!标懙旅麽屛模骸肮訚瘢居肿鳌簟?,又音燮。”按:左氏《春秋襄公八年》作“公子燮”。英語 wet, moist, humid, damp; an illness
德語 Nsse, Feuchtigkeit (S),na, feucht
法語 humide,mouillé,moite,imbibé d'eau
“濕”字的詳細解釋
“濕”字的辭典解釋
濕ㄕshī
同「溼 」。
濕ㄒㄧˊxí 名低溼的地方。《集韻·入聲·緝韻》:「隰,《說文》:『坂下溼也?!换蜃鳚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