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丘造句
“比丘”的解釋
比丘[bǐ qiū] 比丘 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梵bhiksu。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一般意譯為“乞士”,俗稱“比丘師父”。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用“比丘”造句
1、 比丘熹斗諍,共相罵詈,彼此諍言,口如刀劍,互求長短,是為疾滅正法。
2、 坐落于秘魯安第斯山脈高段,馬丘比丘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這座古城是當時印加帝國的高超建筑工藝的明證,石塊切割精確,與地形梯度完美貼合。
3、 兩名比丘的講經(jīng)越來越受許多加拿大人的青睬,從年輕到年長,皆能以金佛寺為門徑,渾然忘我地聞知那無始無終的佛教教義。
4、 此為薄伽梵所說。五眾比丘對薄伽梵之說隨喜、心悅。
5、 諸比丘!此等是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6、 大乘佛教的比丘與比丘尼所奉行的律藏,是由一些非大乘的部派所結(jié)集的。
7、 秘魯城市庫斯科西北130公里的馬丘比丘古城遺跡,攝于2011年7月6日。
8、 戒學方面: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依次分別配入一、二、三階段.
9、 一位比丘可以堅持戒律,而是為了獲取利潤,他坐,站起來,去和破戒之人來往和他們一起共事。
10、 19世紀上半期,施密特、比丘林等人的翻譯和著述活動使俄國藏學贏得了與歐洲藏學比肩而立的地位。
11、 讖摩比丘尼出生于古印度摩羯陀國的皇室,當她已屆適婚年齡,她嫁給了頻婆娑羅王,成為這位大國王的眾妃之一。
12、 但見到內(nèi)道比丘時非常高興,去舔他們的腳,搖自己的尾巴或是繞轉(zhuǎn)等等作一些恭敬的行為。
13、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鳩摩羅什
14、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位比丘尼,用如此直接的方式,鏗鏘有力的表現(xiàn)她的智慧與道德,見識到她清晰有力的論辯。
15、 諸比丘!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于愛欲遠離邪行.
16、 七彼敗于利得、供養(yǎng)與名譽,心生?;?,對他之優(yōu)秀比丘生賤視。
17、 由于受僧團戒律學習的限制,有關(guān)比丘和比丘尼戒法的內(nèi)容不能詳錄。
18、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鳩摩羅什
19、 那就是薄伽梵所說。五比丘對他的話隨喜、心悅。
20、 在馬丘比丘的普韋布羅這個只有4000人的村鎮(zhèn),由于缺乏食物,水和住宿,游客已面臨物價哄抬的狀況。
21、 今緣外賊掩襲,國土擾亂,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經(jīng)于莫高空窟,而罩藏壁中。于是發(fā)心,敬寫。井上靖
22、 第五大奇跡是馬丘比丘,15世紀秘魯印加人的隱秘山城.
23、 什么是真頭陀行,真出家才是頭陀行,心出家才是真出家。各位在座的不論在家出家的,要心能出家,才是真比丘比丘尼。
24、 如果筆端的回憶能夠一絲絲一縷縷再繞個手,我都已經(jīng)計算好了,當我們學著年輕的比丘、比丘尼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時,我要把缽中最大最美的食物供養(yǎng)你,再不準你像以前一樣軟硬兼施趁人不備地把一片冰心擲入我的壺。
25、 目前投票數(shù)已達2千萬,其中很多來自泰姬陵的祖國印度;長城的祖國中國和印加要塞馬丘比丘的祖國秘魯。
26、 由于沒有機會救度他以前的老師,于是佛陀出發(fā)前往會遇五位苦行比丘。
27、 1911年,耶魯大學教授海勒姆.賓厄姆發(fā)現(xiàn)了位于南安第斯山茂密森林里的馬丘比丘.
28、 尼僧,是指專門從事佛教活動的出家女性,包括沙彌尼、式叉尼和比丘尼。
29、 所以,一個聰明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就應(yīng)該尊敬小蛇、火星、剎利王子和具足戒比丘。
30、 比丘亦爾,受人供養(yǎng),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鳩摩羅什
31、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的書法極佳,藝術(shù)價值極高.
32、 如果出現(xiàn)任何錯漏,都是愚癡的比丘尼強帕的過失,敬請原諒!
33、 本文通過其中李元珪和尚紀德幢及比丘尼澄璨尊勝經(jīng)幢史料記事的探討,拓展了人們關(guān)于“龍門十寺”外延概念的認識。
34、 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35、 請給我授戒讓我成為比丘,這樣我就能夠修行八正道。
36、 沙泥戒,比丘戒,菩薩戒,合成‘三壇傳戒’。
37、 直到僧團成立五年之后,因為有位比丘犯了淫戒,佛陀才制定了第一條戒律。
38、 是諸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惡之行。
39、 蘇瓦塔那摩訶長老1913年出生在泰國西部北碧府,14歲出家,1933年受具足戒成為比丘,198*年被任命為僧王。
40、 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諸修行得道者。
41、 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稱為比丘尼。
42、 再按照出家人的日常作息接受一段時間的鍛煉,其中的合格者得以剃度出家,成為沙彌;待因緣合適時,沙彌受具足戒,成為比丘。
43、 法藏比丘建立此四十八大愿之后,專一志向傾注心意于莊嚴勝妙國土。
44、 而其身后又有上千比丘尼、比丘僧、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等諸多佛教弟子雙手合十,恭敬地聽著如來說法。
45、 確實,在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史上,比丘尼中沒有出現(xiàn)像佛圖澄、道安、鳩摩羅什、慧遠、慧能等那樣對中國佛教的發(fā)展起到至關(guān)重要作用的人物。
46、 據(jù)《孔雀明王經(jīng)》所載,佛世時,有一位比丘遭毒蛇所螫,不勝其苦。
47、 佛經(jīng)中雖有念珠的經(jīng)典和記載,但念珠不是佛教所創(chuàng),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中亦無念珠,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48、 法藏比丘建立此四十八大愿之后,專一志向投注心意于莊嚴勝妙國土。
49、 原本在印度佛教中,受沙彌十戒者為沙彌、沙彌尼,而后成年受具足戒方為比丘、比丘尼。
50、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