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餓莩造句
“餓莩”的解釋
餓莩[è piǎo] 也作“餓殍”。餓死的人:餓莩遍野|立望餓殍之滿道。
用“餓莩”造句
1、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3、1915年廣東的大水災(zāi),使得餓莩遍地、民不聊生。
4、這些年,朝庭橫征暴斂,又連年災(zāi)荒,馬邑早已是餓莩遍野。
5、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6、是歲大荒,百姓皆食棗菜,餓莩遍野。
7、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是率獸而食人也!
8、自袁為總統(tǒng),野有餓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徹;國多憂患,而郊祀之典禮未忘。
9、舊中國那種倍受帝國主義、軍閥官僚殘害壓迫、餓莩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境地,知識分子掙扎在失學(xué)失業(yè)的饑餓線上的貧困處境,都已成為歷史陳跡了。
10、我看到的都是兵尸如岳,餓莩盈郊,茫茫平野,千里無煙。
11、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12、特別是陜西省正在大旱災(zāi)之后,餓莩載道,既然離開了那里,誰也不愿意再回去。
13、唉,只是苦了黎民百姓啊!今歲蝗災(zāi),已是大荒,關(guān)中百姓皆以棗菜為食,一時之間餓莩遍野。
14、之后,黃河水災(zāi)不斷,沿河幾個路府洲縣,幾乎成為澤國,甚至最后連運河都幾乎因水災(zāi)而被截斷,從而讓整個元朝餓莩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