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赤芍造句
“赤芍”的解釋
赤芍[chì sháo] 赤芍 赤芍,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莖、須根及泥沙,曬干??啵⒑?。歸肝經(jīng)。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功效。赤芍是著名野生地道中藥材,應(yīng)用歷史悠久,用量較大、用途廣泛且需求較為剛性,每年都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出口。
用“赤芍”造句
1、 前言:目的:研究柴胡和赤芍配伍后的成分變化。
2、 目的:觀察赤芍總甙對小鼠實驗性腦缺血的影響.
3、 結(jié)果:三七、赤芍、延胡索、當(dāng)歸薄層色譜圖斑點清晰,重現(xiàn)性好,無干擾.
4、 目的研究石菖蒲、赤芍醇提取物對實驗性抑郁及腦腸肽的影響。
5、 利用生物傳感器技術(shù)完成了對不同產(chǎn)地赤芍拮抗LPS活性的篩選,確定出產(chǎn)地為四川的赤芍片劑中拮抗LPS活性成分的含量最高。
6、 目的:研究柴胡和赤芍配伍后的成分變化.
7、 結(jié)果:赤芍總甙明顯延長小鼠斷頭后張口喘氣時間,減少腦含水量,并可有效降低腦毛細血管通透性。
8、 本文報道赤芍總甙對大鼠的抗凝和纖維蛋白溶解作用。
9、 目的:鑒別補陽還五丹中的大黃、川芎、黃芪、赤芍.
10、 龍膽草9克,通草6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敗醬草30克,炒谷芽30克,萆薢15克,瞿麥15克,牛膝15克,玄胡15克。
11、 敗醬草與紅藤、赤芍、莪術(shù)配伍,可以消熱散瘀,治慢性盆腔炎;與薏苡仁、漏蘆、虎杖配伍,可以清熱解毒,治濕熱痹癥,具有促進干細胞再生的作用。
12、 香附、川芎、赤芍、白芍、當(dāng)歸、川楝子、金銀花、連翹、土茯苓、虎杖、敗醬草、蒲公英、雞內(nèi)金各15克,三棱、莪術(shù)、薏苡仁、甘草各10克,延胡索20克。
13、 威靈仙、生草烏、秦艽、木鱉子、桃仁、蘇木、赤芍、歸尾、姜黃、元胡、絲瓜絡(luò)、丹參等適量,水煎熏洗患肢。
14、 丹參、花蕊石各15克,赤芍、桃仁各9克,乳香、沒藥各5克,槐花10克。
15、 常與桑枝、忍冬藤、絡(luò)石藤、赤芍等配伍。
16、 防治乳腺增生,可以選用北京同仁堂的乳核內(nèi)消液,該藥的主要成分是浙貝母、赤芍、柴胡、夏枯草、郁金、當(dāng)歸、漏蘆、橘核、香附、茜草、絲瓜絡(luò)、甘草等。
17、 藥用龍膽草、黃芩、通草各8克,柴胡、澤瀉、生梔子、生地、當(dāng)歸各10克,車前子、蒲公英、敗醬草、赤芍、丹皮各15克,生甘草6克。
18、 補陽還五湯為清代名醫(yī)王清任的經(jīng)驗方,其組成為:黃芪60g、當(dāng)歸10g、川芎10g、赤芍藥15g、桃仁10g、紅花6g、地龍10g。
19、 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紫河車、龜板膠、鹿角膠、麻黃根、浮小麥、五味子、太子參、麥冬、生地黃、當(dāng)歸、赤芍、川芎、白薇、銀柴胡各50克,甘草20克。
20、 北京同仁堂的連翹敗毒丸正是清熱解毒、散風(fēng)消腫的祛火良藥,其主要成分是連翹、金銀花、苦地丁、大黃、黃連、黃芩、麻黃、防風(fēng)、赤芍、甘草等19味中藥。
21、 柴胡15克,生石膏30克,全瓜蔞、牛蒡子、金銀花、連翹、皂角刺、黃芪、蒲公英、丹皮、赤芍、橘核各15克,甘草5克。
22、 蒲公英30克,苦參、黃柏、白芷、木鱉子、連翹各12克,銀花、赤芍、丹皮、生甘草各9克。
23、 忍冬藤、雞血藤、絡(luò)石藤;十二草包括:三七、川芎、天麻、膽南星、大黃、赤芍、葛根、地黃、當(dāng)歸、紅花、黃芪、豨簽草。
24、 治療用活血化瘀法,常用方劑如補陽還五湯、通竅活血湯等,常用藥如黃芪、當(dāng)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三棱、莪術(shù)、地龍、蟬衣等。
25、 1、柴胡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白芥子10克,王不留行15克,浙貝母15克,當(dāng)歸12克,赤芍12克,連翹12克,漏蘆6克,木香6。
26、 3、黃芪,桃仁,皂角刺、青天葵,紅花、升麻、川芎、枳殼、柴胡,川牛膝、赤芍、蒲公英,桑寄生。
27、 女貞子滋補肝腎;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赤芍清瀉肝火,泄血分郁熱,散淤止痛;丹參活血祛淤,除煩安神;三七活血化淤;甘草解毒和中,調(diào)和諸藥。
28、 若因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常與高良姜配伍,如良附丸;*房脹痛,如屬乳癰初起,可與橘葉、蒲公英、赤芍等藥配伍;寒疝腹痛可與吳萸、烏藥等配伍。
29、 蒲公英、金銀花各30克,蚤休、橘核、連翹、桃仁、穿山甲、炙鱉甲、青皮、赤芍各15克,白僵蠶、海藻、昆布各12克,牡蠣20克,生甘草6克。
30、 健脾利濕的藥物有白茯苓、米仁,白術(shù),祛瘀的藥物有當(dāng)歸、赤芍、地鱉蟲等,解毒散結(jié)的藥物有牡蠣、鱉甲、蛇六谷、石見穿等。
31、 黃芪30g、黨參15g,當(dāng)歸12g,川芎12g,赤芍12g,丹參30g,檀香6g,郁金12g,元胡15g,瓜蔞皮30g,煎服。
32、 涼血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清熱用山梔、銀花、蒲公英、芙蓉葉,也可選用地丁草、野菊花等。
33、 透骨草12克,紅花、白芷、伸筋草各6克,五加皮、川芎、海桐皮、雞血藤、赤芍各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