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
- 拼音chūn shè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古時于春耕前(周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以祈豐收,謂之春社。
國語詞典
- 古時于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春社。于此日祭祀土神,以祈農事豐收。
- 《禮記.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li>
- 宋.陸游〈游山西村〉詩:「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li>
網絡解釋
- 春社
- 春社是最為古老的中國傳統民俗節(jié)日之一,在商、西周時期,是男女幽會的狂歡節(jié)日,而后來則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后的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后,但在中國民間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說。
-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國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jié)日。但目前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僅有部分地區(qū)存在二月二拜土地公的習俗,并稱此日為土地誕、福德誕等,但與傳統的春社不盡相同。在中國大陸北方部分地區(qū)的二月二龍?zhí)ь^節(jié)中,亦有部分民俗沿襲自春社。關于春社的興衰過程,有學者將其歸結為“起源三代,初興于秦漢,傳承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