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
- 拼音zǐ wǎn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多數(shù)簇生。葉子橢圓狀披針形,頭狀花序。根和根莖入藥。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紫菀》。
外語翻譯
- 德語:Aster (S)
國語詞典
- 植物名。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一點五至二公尺余,根生葉,長橢圓形,具葉柄。秋日,小枝梢端開多數(shù)頭狀花,繖房狀排列?;ǖ闹芫墳樯酄罨ü?,淡紫色,中央為筒狀花冠,黃色。瘦果卵狀,長橢圓形,黑紫色。可供觀賞,分布在我國及日本山野。
- 也稱為「返魂草」。
網(wǎng)絡(luò)解釋
- 紫菀
- 紫菀(學名:Aster tataricus L. f.),別名:青苑、紫倩、小辮等;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斜升。莖直立,高40-50厘米,粗壯,基部有纖維狀枯葉殘片且常有不定根,有棱及溝,被疏粗毛,有疏生的葉?;咳~在花期枯落,長圓狀或橢圓狀匙形,下半部漸狹成長柄。
- 國內(nèi)主產(chǎn)于河北、內(nèi)蒙和東北三省等地區(qū),在國外朝鮮、日本等地亦有分布,通常生長于潮濕的河邊地帶,是一味中藥,有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之功效。